5月8日-10日,我院近6000名学生分批错峰返校。学院通过统筹部署,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全方位“数智”复学防疫体系,为疫情防控和校园平安提供“精密智控”服务,推动校园复学工作的智能化、网络化和精准化,实现智慧复学。
防疫关口前移,建立每日健康上报、师生返校自助申请机制
今年2月初,为了将防疫工作精细化地落实到每位师生,学院以企业微信为支撑平台,紧急组织开发学生每日健康上报服务和师生返校申请审批服务。系统上线后,学生每日及时通过学院企业微信上报,学生部门、班主任通过平台实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健康状况。返校前,组织学生通过系统集中开展返校申请,对个人健康情况、返校日期、出行情况都详细登记,学院仔细审批,通过系统快速、高效地完成统计、分析,做好分批返校接站准备,把控好师生防疫的最前沿。3月初教职工进校上班后,就需要在进校日前提前进行返校申请,经过审批后持电子通行证返校。
多码联动,师生轻松领取“智慧”电子通行证
“XXX同学,终于等到你平安回家!火红五月,让我们一起遵守疫情防控期间的管理规定,请你照顾好自己,这是家长和学校最大的心愿。”
当我院的学生背着重重地行李回到渴望已久的校园,踏进校园的那一刻,每个人的手机上弹出了这条信息,他们青春的脸蛋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每位同学在返校申请完成后,他的企业微信上就出现了一张专属的电子通行证,这张灰色的电子通行证可是学院防疫工作智慧化的结晶,整合了师生身份信息、杭州健康码、师生返校申请、出门申请等信息。这张“智慧”电子通行证实现了多码联动、自动变色,在同学返校当天,电子通行证变成蓝色,在校门口通道系统经过人脸认证、测温并通过,几秒钟便无感知地完成了报到和通行,走在回寝室的路上,同学的电子通行证已变成了绿色,也收到了学校给成功返校同学的小惊喜。
除了学生和在职教职工,学院全面梳理收集进入校园的临时人员信息,包括外聘教师、安保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宾馆工作人员等,建设临时人员数据库,启用访客系统,对各类人员授权后发放电子通行证,严格控制校园出入。
人脸识别精密智控,刷刷脸轻松行校园
疫情期间,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加强校园管控,继续深化学院最多跑一次工作,同时也希望为师生营造轻松、幸福的校园生活氛围,学院对大门通道、学生公寓通道以及多个楼宇全面部署了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对所有师生餐厅刷卡机升级部署人脸识别+刷手机、一卡通功能。所有通道系统会智能地联动师生乃至外来人员的电子通行证和测温信息,师生在上下课、就餐,以及校园间穿梭的过程中轻松地完成了每日体温测量,学院疫情智控平台也可以通过前期的数据采集,为后续开展校内人员流动情况分析创造条件。下一步将利用采集到的学生宿舍大门口的进出闸机数据、学生食堂消费数据、课堂点名签到数据等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实现人员轨迹的精准可循。
信息化全力支撑网上教学、视频会议、线上办公
网上教学作为疫情期间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必不可少;同时需要主动谋划师生返校后的教学支持,如为了避免学生聚集同一位教师上课在相邻两间教室的音视频同步传输问题、错峰差异化的铃声设置问题等等,经过努力,问题均已解决准备到位。
为了有效抗击疫情,同时保证各项防疫工作顺利开展,既需要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又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学院大力发挥信息技术功能,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线上协同办公等技术努力提供网上工作平台。借助钉钉平台创建学院组织架构,将全体教师加入钉钉,组织测试与演练,疫情期间已召开了多次在线视频会议。协同办公方面,充分利用“浙江同济移动校园”手机客户端、学院企业微信等移动办公平台,提供网上办事大厅、数据服务、移动OA、移动教务、移动图书馆等常规服务。教职员工亦可通过VPN进入学院内网照常使用学院信息资源。这些技术措施为学院教职员工居家办公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提前谋划疫情形势下的招生就业“进出口”
整合升级“网上招生系统”。学院提前招生领导小组制定了应对当前疫情的提前招生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与信息化手段,减少流动,减少集聚,确保考生和学校安全。在完成升级提前招生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目前学院已开启高校招生信息服务平台、提前招生管理系统、“中高职一体化”学籍管理系统、招生网(含微信版)等四个招生应用系统的整合和升级工作,系统针对疫情增加考生信息网上确认管理、准考证打印、考生健康状况申报等功能。
部署“网上就业系统”。春节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的高峰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根据国家相关部委要求,需要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互联网进行供需对接,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学院已于2月底完成了“网上就业系统”的部署和启用,已为2017级约2300名毕业生提供网上招聘会、网上宣讲会、网上简历投递、网上就业手续办理等丰富的网上就业功能。





